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需满足法定资格条件。
1.用人单位
法定类型: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民办学校)等组织;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合同制或聘用制用工时;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
分支机构: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的分支机构(如银行分行、连锁超市分店)可直接作为用人单位签约;
未取得资质的,需由上级单位授权委托后方可签约。
2.劳动者
①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自然人:一般情况下,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可以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例如,一名18岁的高中毕业生进入一家工厂工作,他作为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承担劳动义务。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可能对劳动者的年龄有更高的要求。比如,从事矿山井下等繁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一般要求劳动者年满18周岁。
②具备劳动能力:劳动者应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身体条件和技能水平。如,一名建筑工人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相关的建筑技能,才能胜任工作;一名程序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编程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特殊岗位,可能还需要劳动者具备特定的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认证。比如,医生需要有医师资格证,律师需要有律师执业证等。
大白话解读:谁有资格签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就像“工作合作证”——只有合法的“老板”和“员工”才能签。以下用生活场景拆解两类主体:
场景1:快递公司的“主体合规”
案例:某快递公司(总公司)在A市设立分站点,若分站点已办理营业执照,可直接与快递员签订合同;若未办执照,需由总公司授权委托后才能签约。
关键点:分支机构签合同需“持证上岗”,否则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场景2:会计师事务所的“特殊用工”
案例: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已登记)招聘审计助理,可直接签约;若分所未登记,需由总所出具委托书后方可签约。
实务操作中的三大高风险区(附应对策略)
风险类型 | 典型案例 | 法律后果 | 预防措施 |
---|---|---|---|
主体不合法 | 个体户雇佣未满16岁学生暑期打工 | 罚款+赔偿+行政处罚 | 入职前核验身份证原件 |
签约权限缺失 | 超市分店未经授权擅自与收银员签约 | 合同无效+双倍工资赔偿 | 查询分支机构营业执照或授权文件 |
信息隐瞒 | 企业未告知劳动者工作场所存在苯污染 | 合同可撤销+健康赔偿 | 入职前安排工作环境检测 |
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分支机构“无证签约”的代价
某连锁餐饮品牌在B市开设分店,未办理营业执照便与10名员工签约。后因经营不善关闭,员工起诉要求总公司支付双倍工资。法院判决:分店无独立资质,总公司需承担用工责任并赔偿。
案例2:未成年工违规用工的教训
某服装厂雇佣15岁学徒工从事缝纫工作,未进行健康检查。学徒因长期接触粉尘患呼吸道疾病,家属索赔20万元。法律后果:企业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5万元,并赔偿医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