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分配的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通过净利润调整后形成的、可用于特定分配用途的利润总额。其法定计算公式为:
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如盈余公积补亏、政府补助转入等)。
分配顺序: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优先用当年利润填补历史亏损;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弥补亏损后净利润的10%强制提取,累计金额达注册资本50%后可停止提取;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由股东会自主决定比例;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等。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可动用资金池”
可供分配的利润就像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企业赚的钱不会全部“锁在保险柜”,而是经过必要扣除后,留下灵活使用的部分。例如:
智能制造企业案例:2025年实现净利润1.2亿元:
先补窟窿:用3000万元填补2024年研发亏损;
强制存钱:提取9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1.2亿-3000万)×10%);
自主存钱:股东决议再存1500万元任意盈余公积,用于工业机器人研发;
自由分配:剩余6600万元即为可供分配利润,可用于分红或扩建智能工厂。
这6600万元是企业能自主决定用途的“战略资金”。
计算步骤与实战案例
1.第一步:确定净利润基数
公式核心:净利润需扣除所得税和弥补亏损;
案例:某新能源车企2025年利润总额2亿元,缴纳所得税5000万元,弥补上年亏损3000万元,则净利润基数为1.2亿元。
2.第二步: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
正向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为5000万元,则直接累加;
反向调整:年初未弥补亏损2000万元,需从净利润中扣除。
3.第三步:处理其他转入项
盈余公积补亏:某物流企业动用500万元盈余公积补亏,需计入“其他转入”;
政府补助:需区分是否属于资本性投入,非资本性补助可转入。
4.最终计算逻辑
某芯片企业案例:
2025年净利润8000万元;
年初未分配利润-1500万元(亏损);
其他转入(盈余公积补亏)500万元;
可供分配利润=8000万-1500万+500万=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