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存货成本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活动形成的存货所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核算需遵循以下原则:
成本完整性:涵盖从原材料到产成品转化的全过程投入;
费用归属性:仅限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必要支出;
异常排除:非正常损耗、行政开支等不得计入。
特殊情形处理:
试生产阶段支出需资本化(如新能源电池研发);
农产品生长期投入按《农业会计准则》分期确认。
大白话解读
想象一家无人机工厂的制造全流程:
直接材料:
碳纤维机身框架:200元/套;
锂电池组:150元/组;
陀螺仪芯片:80元/片。
直接人工:
装配工人时薪40元,单台耗时1.5小时→60元/台;
质检工程师抽检费摊薄至5元/台。
制造费用:
无尘车间电费摊薄:8元/台;
3D打印设备折旧:12元/台;
生产管理系统维护费:3元/台。
总自制成本=200+150+80+60+5+8+12+3=518元/台
这518元就是无人机从零件到成品的“车间身份证”,决定了后续定价与利润空间。
案例说明
案例1:德国精密机床厂的成本控制术
直接材料:
特种钢材采购价波动自动触发替代方案(如改用日本SKD11钢材降本12%);
芯片短缺期与英飞凌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价格。
制造费用: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能耗,车间单位电费下降23%;
刀具损耗监控系统减少非计划停机,折旧费摊薄17%。
案例2:东南亚服装代工厂的隐形成本
痛点:
未将员工技能培训费计入直接人工(占总成本8%);
跨境物流延误导致的加班费激增未合理分摊。
解决方案:
引入作业成本法(ABC),识别22项隐性支出;
成本核算精度提升后,接单报价准确率提高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