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成本是指企业在存货获取、加工、存储过程中发生的全部合理支出,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使存货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必要费用。
采购成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费(扣除可抵扣进项税)、装卸费、保险费等;
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分配的制造费用(如设备折旧、车间能耗);
其他成本:特定行业的设计费用(如定制家具图纸费)、专属仓储费等。
特殊情形处理:
非正常损耗(如暴雨损毁的原材料)不计入存货成本;
超过定额的废品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
大白话解读
想象一家服装厂生产牛仔外套的全流程:
采购阶段:
进口丹宁布每米50元(含关税),运输到厂运费2元/米;
验收入库时发现3%布料有瑕疵,供应商同意退货,有效采购成本=(50+2)×97%=50.34元/米。
生产阶段:
每件外套耗布1.5米,布料成本=1.5×50.34=75.51元;
车缝工人工资每件15元;
分摊的车间电费、缝纫机折旧等制造费用8元/件。
存储阶段:
定制防潮包装盒每个3元;
专属仓库月租金平摊到每件外套0.5元。
最终存货成本=75.51+15+8+3+0.5=102.01元/件。这个数字就像商品的“出生证”,决定了后续销售定价与利润空间。
六大成本黑洞与破解策略
1.隐形成本吞噬利润
案例:某家具厂未将木材烘干费计入存货成本,导致毛利率虚高12%,实际销售后亏损;
对策:建立《成本归集清单》,明确烘干、切割等工序费用归属。
2.运输损耗的核算盲区
数据:生鲜电商冷链运输平均损耗率8.7%,但仅3%企业将其计入存货成本;
工具:使用IoT温度传感器记录损耗时段,精准分摊到对应批次。
3.仓储效率的价值流失
对比实验:
A仓库采用传统堆放,每月滞销品损失占存货成本4.2%;
B仓库启用智能货架系统,损失率降至1.1%。
4.制造费用分配失真
错误示范:某玩具厂按产量分摊电费,导致电动玩具(高耗能)成本低估30%;
改进方案:改用作业成本法(ABC),按各生产线实际用电量分配。
5.设计变更的蝴蝶效应
场景:某手机厂商临时更改摄像头模组设计,前期采购的500万枚接口配件报废,损失未及时计入存货成本;
流程优化:建立工程变更通知(ECN)与成本重估联动机制。
6.汇率波动的跨境陷阱
真实损失:2023年某外贸企业因美元升值,未将3个月原材料在途期的汇兑损失计入存货成本,少计成本7.8%;
风控措施:使用远期外汇合约锁定采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