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权益工具是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以外,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金融工具:
无强制兑付义务:无必须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
权益属性明确:持有者享有企业净资产所有权,但不参与日常经营决策;
会计分类规则:发行时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而非负债科目。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优先股:优先分配利润和清算剩余资产的特殊股份;
永续债:无固定到期日、可递延付息的债券;
可转换债券的权益成分:债券中可转换为股权的部分;
认股权证:赋予持有人在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
可回售工具:持有者有权要求企业按约定价格回购的权益工具;
限制性股份:附带解锁条件的股权激励工具。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物流企业的“并购利器”
某物流集团计划以5亿元收购区域竞争对手,但现金不足且不愿稀释股权:
发行永续债,票面利率6%,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5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5亿
效果:资产负债率从75%降至65%,并购后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二。
场景2: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弹药库”
某光伏企业需投入8亿元研发储能技术,但担心短期盈利压力:
发行可转换优先股,约定3年后可按市价转股;
策略:既获得资金支持,又避免强制付息压力;
成果:技术突破后股价上涨50%,投资者选择转股获利退出。
核心内容:其他权益工具的六大类别
1.优先股——收益优先的“VIP卡”
特点:优先分红、优先清算,但无表决权;
案例:某连锁餐饮企业发行年息5%的优先股融资2亿元,3年新增门店120家,创始人持股保持65%。
2.永续债——没有期限的“长期借条”
特点:无到期日、利息可递延,计入权益降杠杆;
案例:某国企发行100亿元永续债置换短期贷款,负债率从85%降至72%,获银行新增授信20亿元。
3.可转换债券(权益部分)——可“变身”股票的债券
特点:债券中含转股期权,转股后增加股本;
案例:某科技公司发行可转债,权益部分溢价30%,既融资又锁定未来股价上涨收益。
4.认股权证——股票购买的“预约券”
特点:以固定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常用于融资增信;
案例:某生物医药企业向风投机构发行附带认股权证的优先股,融资3亿元用于临床试验。
5.限制性股份——绑定人才的“金手铐”
特点:附带业绩解锁条件的股权激励工具;
案例:某互联网公司授予核心团队限制性股份,5年解锁期内离职率从30%降至5%。
6.可回售工具——投资者的“退出通道”
特点:持有者有权要求企业按约定价格回购;
案例:某私募基金投资制造业企业时,要求附加5年后按估值120%回售条款,保障退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