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政策,是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政策手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具体如下:
减税降费实施的意义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减税降费有助于在生产、交换环节“做大蛋糕”,有利于促进商品要素资源更加畅通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一方面,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有助于投资乘数效应的发挥,形成良性循环。尤其是针对数量大、分布广的中小微企业出台大力度的减免税和延缓征税举措,有助于缓解其资金短缺、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另一方面,减税降费通过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影响部分领域成本利润,鼓励企业更加重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减税降费有助于在分配环节“分好蛋糕”,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利用税收再分配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税负压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撬动消费增长。针对不同家庭具体情况,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增加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通过对政府收入做“减法”,换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加法”和社会消费的“乘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铺就共同富裕之路。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划分以及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的关系。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退税资金直达企业,有助于营造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继续保持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五五分享”比例不变,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拓展地方收入来源。通过税费调整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短期性税费缓缴和长期性减税降费有机结合强化逆周期与跨周期宏观调控作用,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市场预期基本稳定,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
减税降费是什么意思
减税降费是指国家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和降低企业或个人费用负担的政策。“减税”指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降低纳税人负担,主要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降费”指降低费用负担,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缴费。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2023年7月28日上午举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积极支持。
减税降费与财政的可持续性
很多人把我国从2015年开始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国的供给学派作类比,其实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以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等人为代表的主流供给学派强调减税、降低政府支出以及减少政府干预,以实现激发自由市场经济活力以及政府收支平衡的目标。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商品供给对需求的适配度与满足能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假设是我国的消费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但我国的供给质量难以跟上,这导致我国居民的大量消费转向了国外,进而削弱了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能力。为了降低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强调减税,但同时又采取了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强调以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这不可避免地需要扩张政府支出,在经济增长所提供的有限财力不能抹平二者缺口的情形下,财政收支缺口就会持续扩大。
2018—2022年,我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分别为37544.29亿元、48468.29亿元、62765.15亿元、43118.36亿元、56905.69亿元。从近几年的财政赤字率来看,基本在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红线标准上下波动。为了弥补财政赤字,2018至2022年全国整体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包括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分别为78872.89亿元、86497.22亿元、136423.01亿元、143713.74亿元、170592.97亿元,2023年的发债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从累计规模来看,2022年全国整体政府债务余额609344亿元,2023年规划的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总额为720282.65亿元,而债务的发行是需要支付利息的,利息支出也是财政的一个重要负担。
为了激发企业活力、支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需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但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应高度关注财政的可持续问题。
会计网所有内容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820538167。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985号,沪ICP备19018407号-2, CopyRight © 1996-2024 kuaiji.com 会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