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索权是什么?再追索权金额如何计算?一文详解!

  再追索权是票据追索链条中的“权利接力”,指被追索人(如背书人、保证人)在向持票人清偿债务后,依法取得票据权利,转而向其前手(如出票人、前手背书人)继续追偿的权利。通俗来说,就像接力赛跑:当持票人向某一票据债务人追讨欠款时,若该债务人代为支付了款项,他便接过“接力棒”,有权继续向前手追索已支付的金额及利息。

再追索权是什么

  核心逻辑:

  债务转移:被追索人代偿后,原本持票人的权利“转移”至代偿人手中,形成新的追索关系。

  无限追索:追索链条可无限延伸至出票人或承兑人,除非票据背书明确标注“不得转让”。

  触发再追索权的三个关键条件

  已履行代偿义务:被追索人必须实际向持票人支付了票据金额、利息及费用,并取得相关清偿证明(如收据、银行转账记录)。

  收回原票据:代偿人需从持票人处收回汇票原件及拒绝证明文件(如银行退票通知),以证明债务已结清。

  票据时效未届满:再追索权的行使需在法定时效内(3个月),且票据本身未被宣告作废或失效。

  示例:

  甲公司开具一张100万元商业汇票给乙公司,乙背书转让给丙公司。汇票到期后,丙公司被银行拒付,遂向乙公司追索。乙公司支付100万元后,凭汇票原件和拒付证明,可向甲公司再追索100万元+利息+费用。

  再追索权的金额计算:滚雪球效应

  再追索权主张的金额不仅包括代偿本金,还叠加利息和追索成本,形成“本金+利息+费用”的累加模式:

  已支付的全部金额:例如乙公司代偿丙公司的100万元本金。

  利息:按央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自代偿之日起至再追索清偿之日止(如100万元×5%年利率×30天≈4100元)。

  通知费用:包括邮寄催告函、公证费等合理支出(如500元)。

  案例:乙公司代偿100万元后,3个月内向甲公司追索的总金额=100万+4100元+500元=100.46万元。

  再追索权的时效规则:3个月的紧迫窗口

  再追索权必须在代偿之日起3个月内行使,超期则权利消灭。这一时效显著短于首次追索权的6个月,要求代偿人迅速行动。

  时效中断情形:

  若代偿人通过诉讼、催告函等方式主张权利,时效自中断事由结束之日起重新计算(例如起诉后撤诉,时效仍从原代偿日起算)。

  反例:某公司代偿后因内部流程拖延4个月才追索,法院以超期为由驳回其请求,导致损失无法挽回。

  再追索权与首次追索权的核心区别

对比维度首次追索权再追索权
行使主体持票人(如丙公司)代偿人(如乙公司)
时效起算点票据被拒付之日(6个月)代偿债务之日(3个月)
追索金额范围本金+利息+初次通知费用已支付的全部金额(本金+利息+费用)
追索对象限制可跳过中间环节追索任意前手仅限代偿人的直接前手或更早债务人

  示例对比:

  首次追索:丙公司被拒付后,可跳过乙公司直接追索甲公司。

  再追索:乙公司代偿后,仅能追索其前手甲公司,无法追索丙公司的后手。

  实务操作中的风险防范

  及时行使权利:代偿后立即通过电子票据系统发起线上追索,避免人工操作延误。

  证据保全:妥善保管汇票原件、拒付证明、代偿凭证,避免因证据缺失被拒。

  时效监控:建立票据台账,标注每张票据的代偿日和追索截止日,设置系统自动提醒。

  协商优先:超期后可与前手协商开具新票据或分期还款,降低诉讼成本。

学习资料/免费课程/新人优惠券>>
文章版权会计网kuaiji.com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新文章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符合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交付客户或直接对外销售的各类商品。
2025-04-14
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是指将企业已发生、效益跨越多期且摊销期限超过1年的费用,按受益期间系统分配到各会计期间的过程。
2025-04-14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共同负担、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项费用
2025-04-14
最新更新
编辑推荐
全站精华
133 1191 2314
立即咨询
今 日 网 站 访 问 用 户 数
资料中心
今日领取时间仅剩
2 3
:
5 3
:
1 0
领取CFA试听课程
自动输入历史信息
立即预约
最新参与客户
题库火热使用中
1180人在线刷题中
精选问答
没有高中毕业证能报考初级会计吗
展开
没有高中毕业证,如果有高中同等学历(中专、职高和技校)或高中以上学历毕业证,可以报考初级会计。如果都没有,就不能报考。
如何网上报考会计初级证
展开
网上报考会计初级证的流程:1、登录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点击考试报名;2、认真阅读报名须知;3、了解报名照片要求;4、选择报名地点;5、填写报考信息,并上传照片;6、报名成功,生成注册号;7、完成缴费。
初级会计考试可以在异地考吗
展开
初级会计考试可以在异地考,但必须严格按照属地报名原则,即在职在岗人员在其工作单位所在地报名,在校学生在其学籍所在地报名,其他人员在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报名。
获得了1v1专业解答
立即咨询
会计网App
大小:147.93MB
立即下载
已获得11324345名会计学员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