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差异是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差”,通俗来说就是“会计上算的钱”和“税务局认的钱”不一致,但这种差异未来会反转回来。比如企业今年多交税、明年少交税,或者今年少交税、明年补上,这类差异不会永久存在,只是税务和会计规则不同导致的“错位”。
暂时性差异分为两类: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现在少交税,未来要多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现在多交税,未来能少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暂时性差异的三大来源
1.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
计税基础:税务局认可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例子:
固定资产折旧不同:
会计折旧:按直线法,年折旧10万元;
税法折旧:按加速折旧法,年折旧20万元。
差异:税法允许比会计多扣10万元费用,导致今年少交税,但未来年度会反转。
2.收入或费用确认时间不同
例子:
预提售后服务费:
会计:今年销售商品时计提10万元售后费(减少会计利润);
税法:实际支付时才能抵扣(今年不认,明年支付时再扣)。
差异:今年多交税,明年少交税。
3.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
例子:
股票投资浮盈:
会计:股价上涨100万元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通过利润表);
税法:卖出股票时才对增值部分征税。
差异:会计上未体现收益,但未来卖出时需补税。
暂时性差异实例解析:从买车到卖货的差异
案例1:固定资产折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某公司购买一辆货车,原值60万元,使用年限5年。
会计处理:直线法折旧,年折旧额=60万÷5=12万元;
税务处理:税法允许前3年加速折旧(每年20万),后2年折旧为0。
差异分析:
年份 | 会计折旧 | 税务折旧 | 差异(税务-会计) |
---|---|---|---|
第1年 | 12万元 | 20万元 | +8万元(少交税) |
第2年 | 12万元 | 20万元 | +8万元(少交税) |
第3年 | 12万元 | 20万元 | +8万元(少交税) |
第4年 | 12万元 | 0万元 | -12万元(多交税) |
第5年 | 12万元 | 0万元 | -12万元(多交税) |
结论:
前3年会计利润比税务利润多8万元(税务多扣费用,企业少交税),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后2年差异反转,会计折旧超过税务折旧,企业需补税。
案例2:预提售后服务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某手机厂商2024年销售10万台手机,预提售后服务费100万元(每台10元),实际在2025年支付。
会计处理:2024年计提100万元费用,减少会计利润;
税务处理:2024年不认这笔费用,2025年实际支付时才能抵扣。
差异分析:
2024年税务利润比会计利润多100万元,企业多交税25万元(100万×25%);
2025年实际支付时,税务允许抵扣100万元,企业少交税25万元。
结论:2024年多交税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年差异转回。
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根据差异类型,企业需在账上记录递延所得税: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暂时性差异案例:货车折旧差异的递延税处理
第1年差异8万元,税率25%→递延所得税负债=8万×25%=2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万元
第4年差异反转12万元→冲减递延负债=12万×25%=3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3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3万元
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的区别
对比项 | 暂时性差异 | 永久性差异 |
---|---|---|
是否反转 | 未来会反转(如折旧差异) | 永不反转(如罚款) |
税务处理 | 延迟交税或补税 | 直接调整,不影响未来 |
报表影响 |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 不产生递延税项 |
例子:
企业支付环保罚款10万元,会计计入费用,但税法不认→永久性差异,直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