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结束时,经过利润分配程序后剩余的可供后续分配或留存的净利润部分。其本质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历年累积的未分配收益或未弥补亏损。
计算公式:
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东利润+其他调整项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利润蓄水池”
期末未分配利润就像家庭的“存款账户”——企业赚的钱不会全部分光,而是留一部分应对未来需求。例如:
跨境电商企业案例:2025年净利润1.5亿元:
先补亏:用3000万元弥补2024年物流亏损;
强制存钱:提取12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1.5亿-3000万)×10%);
自主存钱:股东决议再存2000万元用于海外仓储建设;
分红:剩余8800万元转入未分配利润,可随时用于市场扩展或技术研发。
期末未分配利润=300万(补亏)+1200万(法定公积)+2000万(任意公积)+8800万(剩余)=1.5亿元。
期末未分配利润的形成与计算步骤
1.第一步:确定净利润基数
公式核心:净利润需扣除所得税和弥补亏损。
案例:某物流企业2025年利润总额2亿元,缴纳所得税5000万元,弥补上年亏损3000万元,则净利润基数为1.2亿元。
2.第二步: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正向调整:若期初未分配利润为5000万元,直接累加;
反向调整:若期初未弥补亏损2000万元,需从净利润中扣除。
3.第三步:处理利润分配项目
提取盈余公积:法定公积按净利润10%提取,任意公积由股东会决定;
分配股利:现金股利需代扣20%个税,股票股利可暂缓纳税。
4.最终计算逻辑
某芯片企业案例:
2025年净利润8000万元;
期初未分配利润-1500万元(亏损);
提取法定公积650万元,分配股利2000万元;
期末未分配利润=(8000万-1500万)-650万-2000万=3850万元。
常见误区与合规预警
1.混淆“账面利润”与“可动用现金”
案例:某制造企业账面未分配利润1亿元,但因应收账款逾期,实际可用资金仅3000万元,导致智能产线升级计划搁浅。
2.错误计入政府补助
违规操作:某生物科技公司将800万元政府研发补贴直接计入未分配利润,虚增分红能力被证监会处罚;
正确处理:政府补助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超额分配引发法律风险
反面案例:某教育机构未弥补亏损前强行分红,股东需退还资金并缴纳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