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收益是企业从历年净利润中积累的、未分配给股东的利润总和,包含以下两部分:
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净利润的10%强制提取)和任意盈余公积(股东会自主决定比例);
未分配利润: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分配股利后的剩余部分。
计算公式:
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留存收益就像家庭的“存款账户”——企业每年赚的钱不会全部分光,而是存下一部分应对未来需求。例如:
智能家居企业案例:2025年净利润8000万元:
先补亏:用2000万元弥补2024年亏损;
强制存钱:提取6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8000万-2000万)×10%);
自主存钱:股东决议再存1000万元任意盈余公积,用于AI算法研发;
自由支配:剩余4400万元转入未分配利润,可随时用于分红或扩建生产线。
总留存收益=600万(法定)+1000万(任意)+4400万(未分配)=6000万元,占净利润的75%。
核心公式与职场案例
1.基础公式:静态视角的“资金池”
计算逻辑:直接加总资产负债表中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
案例:某医药企业2024年末盈余公积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1.2亿元,则留存收益为1.7亿元。
2.动态公式:跨年度的“资金流”
期末留存收益=期初留存收益+本期净利润−本期股利分配
应用场景:某新能源车企2025年期初留存收益2亿元,当年净利润3亿元,分红1亿元,则期末留存收益为4亿元。
常见误区与合规预警
1.混淆“账面利润”与“可用现金”
案例:某零售企业账面留存收益1亿元,但因应收账款逾期,实际可用资金仅3000万元,导致扩建计划搁浅。
2.错误处理政府补助
违规操作:某制造企业将500万元政府补贴计入留存收益,虚增净资产,被税务部门追缴税款120万元;
正确处理:政府补助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超额分配利润
反面案例:某教育机构在未分配利润为负时强行分红,被证监会处罚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