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短缺是指企业可支配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足以覆盖短期支付需求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量化标准:流动比率<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0.5(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触发原因:应收账款回收延迟、存货积压、过度扩张投资、融资渠道受阻等;
法律后果:长期短缺可能导致债务违约、信用评级下调甚至破产清算。
核心特征:
即时性:短期支付能力不足,如无法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
连锁性:可能引发供应链中断、客户流失等次生风险;
可预测性:通过现金流预测模型可提前预警风险。
大白话解读:企业钱包的“余额不足”
现金短缺就像家庭月底工资未到账,却要还房贷、交学费——钱不够用了。例如:
场景1(制造业危机):某零件厂因大客户拖欠货款200万元,账面现金仅剩10万元,无法支付下月电费和供应商尾款;
场景2(零售业困境):连锁超市因疫情期间销售额下降50%,现金流断裂,被迫关闭3家门店。
关键区别:
现金短缺≠亏损:亏损是长期经营结果,现金短缺是短期流动性问题;
现金短缺≠资金紧张:前者是“没钱可用”,后者是“钱不够用但可周转”。
现金短缺的四大成因与典型案例
成因 | 具体说明 | 案例参考 |
---|---|---|
应收账款积压 | 客户拖延付款或发生坏账 | 服装厂因经销商拖欠300万货款,无力采购原材料 |
存货管理失控 | 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 | 电子厂商囤积芯片导致500万现金被“冻结” |
过度扩张 | 盲目投资新项目或收购 | 餐饮连锁因快速扩张10家分店,资金链断裂 |
融资渠道受限 | 银行缩贷、股权融资失败 | 初创科技公司因风投撤资,研发项目停滞 |
现金短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运营受阻:
无法支付水电费导致生产线停工;
拖欠工资引发离职。
信用崩塌:
供应商要求“现金结算”,采购成本上升;
银行降低授信额度,融资成本翻倍。
机会丧失:
放弃折扣采购优惠(如“2/10,n/30”条款);
错失市场扩张良机(如竞标优质项目)。
反面教材:某建筑公司因现金短缺拖欠农民工工资,导致工地罢工并登上社会新闻,品牌价值损失超1000万元。
应对策略:从“救火”到“防火”
1.短期急救措施
加速回款:向客户提供2%现金折扣,促使30天账期缩短至10天;
压缩支出:暂停非必要采购,与房东协商租金分期支付。
2.长期根治方案
JIT模式:汽车厂商要求零部件“按需配送”,减少库存资金占用;
数字化工具:使用AI现金流预测系统,提前3个月预警风险[]。
3.会计处理流程
发现短缺: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记“库存现金”;
查明原因:
责任人赔偿:转入“其他应收款”;
无法查明:转入“管理费用”。
案例实操:某公司盘点发现现金短缺500元,经核查为出纳漏记报销单,调整分录后账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