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是会计四大基本假设之一,指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通常为12个月)内,不会面临破产清算或大规模业务终止,而是以当前规模和状态持续正常运营。其核心内涵包括:
经营延续性:企业将按既定目标使用资产、履行债务,不会因短期波动中断经营;
非清算基础:会计核算以正常经营活动为前提,而非按破产清算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
稳定性假设:默认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生存承诺书”
持续经营就像企业向外界宣告:“我还能活很久!”——无论生意好坏,会计做账时默认这家店会一直开下去,不会突然倒闭。
生活化例子:
奶茶店的设备折旧:
张老板花15万元买了一台制冰机,预计用5年。按持续经营假设,他每年计提3万元折旧成本(15万÷5年),而非担心店铺明年倒闭而一次性计入费用。
对比风险场景:若店铺因亏损计划3个月后关门,这台设备需按二手市场价(如8万元)重新估值,剩余价值需立即计入损失。
制造业的长期订单:
某服装厂签订一份1年期的500万元订单,需分期采购原料、支付工资。按持续经营假设,即使当前现金流紧张,会计仍可计提应付账款和预提费用,而非因短期资金压力中断核算。
持续经营的核心原则
1.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
案例:企业10年前以500万元购入土地,现市价5000万元。按持续经营假设,土地仍以500万元入账,而非按公允价值调整。
意义: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保持数据稳定性。
2.费用跨期分摊
案例:某公司预付3年办公室租金36万元。按持续经营假设,需分36个月计入费用(每月1万元),而非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
对比风险:若企业实际经营1年后破产,未摊销的24万元租金需转为清算损失。
3.债权债务按原计划履行
案例:企业发行5年期债券,按持续经营假设,利息费用按期计提,而非因经济下行提前计提全部利息。
持续经营的实际应用场景
1.企业融资与投资决策
银行贷款审批:银行通过持续经营假设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判断其能否按期还贷。
股东价值评估:投资者基于持续经营假设预测企业长期盈利能力,而非仅关注短期利润波动。
2.行业合规与监管
IPO审核:证监会要求企业证明“持续经营能力”,如无重大债务违约、核心技术纠纷或行业政策风险。
失败案例:某科技公司因客户集中度超80%且无替代市场,被认定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上市申请被否。
3.日常会计处理
应收账款计提:假设客户会长期存续并按期付款,允许计提坏账准备而非直接核销。
固定资产维修计划:按设备预计使用年限制定保养预算,而非因短期亏损暂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