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加权平均法是在每次存货入库时,立即重新计算库存平均单价,并以此作为后续发出存货计价依据的方法。其核心公式为:
新平均单价=(原库存成本+本次入库成本)÷(原库存数量+本次入库数量)
发出成本=本次发出数量×当前平均单价
要求:
每次采购或生产入库必须触发平均单价更新;需在财务系统中保留每次变动的详细记录;禁止人为调整已计算的平均单价。
大白话解读:为什么说它是“活页记账本”?
想象一家手工面包坊的黄油管理:
周一库存:10公斤,成本50元/公斤;
周三进货:30公斤,市价涨至55元/公斤;
新平均价:(10×50+30×55)÷(10+30)=(500+1,650)÷40=53.75元/公斤
周四生产:消耗15公斤,成本=15×53.75=806.25元
周五进货:20公斤,供应商促销价48元/公斤;
新平均价:(25×53.75+20×48)÷(25+20)=(1,343.75+960)÷45≈51.86元/公斤
整个过程如同给每个存货贴上动态价格标签——每次进货都刷新成本,确保发出的每一份原料都按最新市场行情计价。
四大行业颠覆性应用
1.跨境电商:应对汇率波动
案例:某母婴用品店从德国采购奶粉:
3月1日:进货100罐,汇率7.2,成本180元/罐;
3月15日:补货200罐,汇率7.0,成本175元/罐;
平均价更新为:(100×180+200×175)/300=177元/罐
3月20日售出150罐,成本=150×177=26,550元;
3月25日进货时汇率跌至6.8,系统自动重算后续成本。
2.贵金属加工:实时反映金价波动
数据联动:
每次黄金采购自动接入上海金交所实时报价;
系统计算含加工费的综合成本,触发平均价更新;
深圳某珠宝厂借此将成本核算误差从±5%降至±0.3%。
3.芯片制造:应对价格跳水产销协同
动态场景:
9月采购存储芯片均价15美元/片;
10月上游降价20%,采购价12美元/片;
生产部门实时看到成本下降,立即调整报价抢订单;
某ODM企业借此季度订单量增长35%。
4.生鲜供应链:损耗成本精准分摊
损耗计算:
某水产公司凌晨进货1000斤活虾,成本40元/斤;
运输损耗5%,实际入库950斤,平均成本=(1000×40)/950≈42.11元/斤;
中午售出500斤,成本=500×42.11=21,055元;
剩余库存成本自动包含损耗分摊。
与月末加权平均法的对比
维度 | 移动加权平均法 | 月末加权平均法 |
---|---|---|
计算频率 | 每次入库后实时更新 | 每月末统一计算一次 |
价格敏感度 | 反映即时市场波动 | 平滑全月价格变化 |
管理成本 | 需ERP系统支持,人工干预少 | 月末工作量大,易出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