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未分配给所有者且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是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结存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中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转入留存收益时,需按准则要求调整权益科目。
留存收益大白话解释
留存收益就是“企业赚了钱但没分掉,攒下来的家底”——
盈余公积:法律强制企业从利润中提10%作为“风险备用金”;
未分配利润:老板暂时不拿分红,留在公司周转或发展的钱。
举个煎饼摊的例子:
煎饼摊今年赚了10万元,老板决定:
提1万元存进“盈余公积”账户(防亏本);
剩下9万元暂时不分红,留着明年开分店(未分配利润);
这“1万+9万”合计10万元,就是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的两大组成
1.盈余公积(强制的储备金)
定义:
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经营或转增资本。
大白话:
法定公积:法律强制提10%,直到累计达到注册资本50%可不再提取;
任意公积:股东自愿多提的钱,比例由企业自定。
案例:
某科技公司年利润5000万元,提法定公积500万元,任意公积1000万元;
某小微企业年利润80万元,法定公积提8万元(10%),剩余72万元可分配。
2.未分配利润(灵活的钱袋子)
定义:
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或待分配的净利润,可自主用于投资、偿债或弥补亏损。
大白话:
老板暂时不拿的钱,留在公司周转或应对突发状况。
核心用途:
扩大生产(如买新设备、开分店);
偿还贷款;
填补未来可能的亏损。
案例:
某新能源车企累计未分配利润50亿元,用于研发新一代电池技术;
某餐饮连锁因疫情亏损,用往年未分配利润2000万元补窟窿。
留存收益的三大核心作用
1.企业发展的“蓄水池”
案例:某芯片公司用未分配利润20亿元建晶圆厂,摆脱对外代工依赖。
2.风险应对的“保险箱”
案例:某外贸企业用盈余公积500万元弥补汇率波动损失,避免现金流断裂。
3.资本运作的“调节器”
案例:某上市公司将未分配利润10亿元转增股本,股价上涨吸引更多投资者。
留存收益的管理误区
1.混淆“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
案例:某企业将盈余公积用于分红,违反《公司法》被罚款。
2.虚构“未分配利润”
案例:某公司虚增利润1亿元,伪造未分配利润数据骗取贷款,被刑事立案。
3.忽视“其他综合收益”转入
案例:某企业持有股票浮盈500万元未转入留存收益,导致权益数据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