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一种会计核算基础,以现金实际收付的时间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唯一标准,即:
收入确认:仅在实际收到现金时计入当期收入;
费用确认:仅在实际支付现金时计入当期费用。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个体工商户等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下无需计提应收应付项目,操作简单但可能无法真实反映跨期业务的经济实质。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现金流水账”
收付实现制就像企业的“现金日记本”——只记录“钱什么时候进账,什么时候花出去”,不管交易实际发生在哪个月份。
举个生活例子:
场景:张三的小卖部2024年12月收到客户2023年的赊销款1万元。
收付实现制:这笔钱算作2024年12月的收入,因为现金实际到账;
对比权责发生制:这笔收入应归属2023年(交易实际发生时间),即使2023年未收款也要记账。
痛点:若按收付实现制记账,张三2023年业绩会被低估,但操作更省心。
核心原则与实务应用
1.收入确认:只看现金到账时间
服务业案例:某家政公司2024年12月预收2025年全年保洁费2.4万元。
收付实现制:2.4万元全部计入2024年收入;
税务风险:若企业误用此方法,需补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2.费用确认:现金支付即入账
制造业案例:工厂2024年12月预付2025年全年电费12万元。
收付实现制:12万元全部计入2024年费用,导致当月利润暴跌;
对比权责发生制:每月分摊1万元,均衡反映成本。
3.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适用场景:
行政事业单位(如教育局核算财政拨款);
个体工商户(如夫妻店现金流简单);
小微企业短期项目(如临时活动策划)。
局限性:
无法反映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债权债务;
长期项目核算失真(如跨年工程无法匹配收入与成本)。
高频误区与风险警示
1.误将预收款视为收入
案例:某网店2024年12月预收会员费10万元(服务期2025年全年),错误计入当年收入。
后果:虚增利润,补税2万元(假设税率20%);
正确处理:计入“预收账款”负债科目,按月分摊。
2.忽略应付未付费用
案例:公司2024年12月产生1万元水电费,2025年1月支付。
收付实现制:2025年1月才计入费用,导致2024年成本少计、利润虚增;
审计风险:可能被认定为财务报表舞弊。
3.混合使用会计基础
案例:某集团母公司用权责发生制,子公司用收付实现制,合并报表时未调整,虚增收入500万元。
准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必须统一核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