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企业为日常经营活动持有的、处于流转环节的实物资产,具体涵盖三大维度:
待售资产:可直接对外销售的商品或产成品(如某快消企业库房里价值5,000万元的瓶装饮料);
生产资产:处于加工过程的半成品与在产品(某汽车厂商流水线上未装配完成的2,000台发动机);
耗用资产: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与周转材料(某建筑集团储备的8万吨钢材与3万套脚手架)。
通俗拆解:企业的“实物资金流”
场景化理解:
从采购到销售的资产旅程:
某奶茶连锁品牌采购的50吨茶叶(原材料)→中央厨房制作的10万杯茶底(半成品)→门店冷藏柜中的5,000杯成品奶茶(库存商品)→消费者扫码购买的流动过程。
企业实操警示:
某服装企业将价值2,800万元的过季羽绒服计入存货但未计提跌价准备,年报审计时被证监会认定为财务舞弊,股价单日下跌12%。
三大认知误区:
≠仓库堆积物:某食品厂将已霉变的300吨面粉仍按原值计入存货,被税务稽查要求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80万元;
≠固定资产附庸:某机械制造企业将价值800万元的生产模具计入存货而非固定资产,导致折旧政策错误,三年累计少计成本420万元;
≠静态资产池:某建材经销商未对价值1.2亿元的瓷砖按型号分类核算,滞销品占比超40%,资金周转率下降60%。
核心构成:六大类别的动态图谱
类别1:战略储备型资产
典型场景:
原材料(某芯片企业储备的2吨高纯度硅片);
燃料(某发电厂存储的50万吨动力煤)。
类别2:生产转化型资产
行业案例:
在产品(某飞机制造商装配中的30架C919机身);
自制半成品(某白酒企业窖藏的5,000吨基酒)。
类别3:市场流通型资产
管理实践:
产成品(某家电企业仓库中待发货的10万台空调);
商品(某跨境电商海外仓的50万件智能手表)。
类别4:运营保障型资产
风险管控:
包装物(某物流企业采购的200万个可循环快递箱);
低值易耗品(某医院库存的10万件一次性防护服)。
类别5:特殊场景型资产
复杂处理:
委托加工物资(某珠宝公司发往外厂的1吨黄金原料);
在途物资(某钢铁贸易商已付款未到港的5万吨铁矿石)。
类别6:价值波动型资产
计量难点:
农产品(某养猪场存栏的2万头育肥猪);
季节性商品(某滑雪器材店积压的3,000套雪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