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考CFA,到底该怎么准备?网上攻略五花八门,但说实话,90%的内容要么是“正确的废话”,要么是机构营销的套路话术。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直接从我带学员15年的实战经验出发,聊三个首次备考必须避开的致命误区。如果这三点做不到,哪怕你刷完所有原版书,明年大概率还得回来交报名费。
一、别把CFA当“考证”,要当“职业生存战”来打
上周有个学员找我复盘,他在上我的课之前,CFA一级考了三次都没过。我一看他的学习记录,发现问题:每天打卡4小时,笔记抄得比教材还工整,但每次模考正确率死活卡在55%。问题出在哪?他把CFA当成了“知识点打卡游戏”,却忽略了金融思维的底层构建。
举个例子,CFA一级的数量科目,很多人以为背会几个计算公式就能得分。但去年考纲新增的“机器学习在投资中的应用”模块,直接拿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算法对比出题,题目里甚至出现“数据标准化对模型过拟合的影响”这种实操细节。这时候如果还停留在“背公式就能通关”的幻觉里,分分钟被真题按在地上摩擦。
真正的心理建设,是要用“职业化视角”重构学习逻辑。比如CFA二级财报里的“职工薪酬”,光听理论课可能觉得枯燥,但如果你把自己代入企业高管的角色,算一算股权激励对利润表的影响,再对比不同会计准则下的税务优化策略,立马就能打通任督二脉。
那些能一次通关的学员,早就悟透了CFA的本质——它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用金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时间管理不是“拼时长”而是“抢战略高地”
很多同学备考时喜欢晒番茄钟记录,仿佛学习时长=通关概率。但根据CFA协会的官方数据,CFA三级考生平均需要344小时有效学习时间,可为什么有人花500小时还挂科?因为时间用错了地方。
去年我带过一个美企工作10年的学员,她二战CFA二级时做了个神操作:用Excel把十科知识点按“考纲LOS(学习目标)”拆解成进度表,每学完一章就标记掌握程度,最后冲刺阶段直接筛选“黄色预警模块”针对性突破。
结果她模考正确率从62%飙到88%,实战提前30分钟答完全部题目。
这里分享个独门心法——用“三阶定位法”榨干每一分钟价值:
1.基础期(前3个月):死磕LOS里的“动词陷阱”。
比如LOS写着“Evaluate”,就别光背定义,必须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且能够结合我课上讲的内容进行左右逢源式的分析;遇到“Compare”,立刻将横向几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扫描式比较。
2.强化期(中间2个月):把错题当情报分析。
这里别急着重做题,先检查自己有没有理解透彻相关知识点,要知其所以然,再回看我上课中对于关键例题的拆解步骤。
3.冲刺期(最后1个月):这里要全真模拟考试。
无论是从题目的难度和覆盖度,还是从做题的时长,尽量逼近真实情况。
这里给大家安利一个“好物”:“王牌陈讲CFA一级考前两套卷”,嗯,真香!
三、CFA资料越囤越焦虑,高手都在做“减法”
最近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同学备考时疯狂收集资料,什么“十大名师讲义”“百G网盘资源”,结果越学越迷茫。作为一个CFA老司机,我说句扎心的大实话——资料在精不在多,选对适配自己的“学习组合拳”才是王道。
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千万别跟风硬啃原版书。比如道德科目,与其被Handbook里拗口的条文劝退,不如先用中文解析打底,再对照协会公布的例题练题感。去年就有学员用这套方法,道德正确率从50%逆袭到85%。
真正的高手都深谙“三合一学习法”:原版书当字典+框架图搭体系+错题本抓规律。
最后说两句
CFA备考就像对冲基金做配置——不是看你有多少弹药,而是看你能不能把优势资源集中在胜率最高的战场。2025年考纲改革后,考试早不是“努力就能过”的线性游戏,而是“精准打击”的策略博弈。
毕竟在金融这条路上,有时候选对方向,比蒙头狂奔重要一万倍。